1731年,和通泊大败的消息传入京城,高官显贵家家披麻戴孝。雍正泪水涟涟,怒斥:“大将军无能,愚蠢!”其实无能的正是雍正自己。
大将军傅尔丹带领的北路清军阵亡7000多人,仅剩2000余人。18位副都统以上的高级将领中,仅有4人幸存。
北路清军包括满八旗、蒙八旗、索伦兵,都是驻京旗兵,是清军精锐中的精锐,也是雍正最依赖的亲信。
这些人的亲人几乎都在京城定居,送葬日,全城缟素,哭声震天。
清军一向以骁勇善战闻名,入关后几无败绩。和通泊战役打破了清军不败的神话,使得清政府颜面尽失,元气大伤。
那么,将清军打得如此惨痛的准噶尔军队到底有什么来头?战斗力为何如此惊人?
努尔哈赤起兵后,四处征战,蒙古草原也在他的野心范围之内。
在女真人铁蹄的威胁下,蒙古族被迫西迁。
1632年,皇太极联合蒙古各部进攻蒙古察哈尔部,击败林丹汗,两年后林丹汗病死。其子额哲被迫投降,并献上“传国玉玺”。
接着,蒙古16个部落一起推举皇太极为蒙古可汗,黄金家族的汗位转移到了皇太极手中。
大清的皇帝成为满、汉、蒙共同的首领。
为了笼络蒙古各部落,皇太极深谙政治联姻的好处,并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。
他的后宫最为尊贵的五位妃嫔全部是蒙古族的女人。
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姑侄三人,皇后哲哲、东宫海兰珠和西宫孝庄,三人全部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。
在皇太极的带头作用下,满洲的其他宗室亲王也积极与蒙古联姻,满蒙关系固若磐石。
但是,随着时间的流逝,一些部落表面上臣服于清朝,背地里却暗流涌动。
因为实力相差悬殊,一些小规模的骚扰都被清政府轻易平复了下去。
1670年,噶尔丹夺得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后,迅速向外扩张,建立了准噶尔汗国。
此后他继续统一了蒙古各部,威逼北京,成为事实上的蒙古王。
康熙三次起兵阻止噶尔丹东侵,最终准噶尔部对清朝称臣。
1726年,准噶尔部的首领进行了轮替,噶尔丹策零继位。
这是一个有野心的年轻人,他继位后,不断起兵骚扰清朝边界。
雍正帝闻讯大怒,决定像父亲康熙一样,好好地给准噶尔部一个教训。
准噶尔部新老首领刚刚更换,人心不齐。雍正帝认为时机到了,于是开始准备讨伐准噶尔。
在此之前,雍正帝就此事在朝廷上进行了公开辩论,主战派压倒了主和派,朝廷上下统一了认识。
雍正帝派出两路将领率军进攻准噶尔。一路是川陕总督岳钟琪,带领汉军为西路军。另一路是靖远大将军傅尔丹率领八旗军为北路军。
以大清的实力,胜过准噶尔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,没想到却遭受到了巨大的滑铁卢。
1730年,西北两路大军向准噶尔部进发。
噶尔丹策零得到消息后,一边调兵遣将,准备迎战。一边差人进京,向雍正求和。
雍正见噶尔丹策零求饶,便下令命西北两路大军暂缓进兵,岳钟琪和傅尔丹回京商议军务。
噶尔丹策零得到主帅离营返京的消息后,派出两万人马袭击清军粮草仓库。
当时清军以为噶尔丹策零求饶,毫无防备。大批马匹、粮草、辎重被劫走,损失惨重。
雍正帝这才知道上了当。噶尔丹策零为人狡诈,蒙古骑兵对草原大漠非常熟悉,如果他们采用游击战,不时劫掠马匹,袭扰后勤,清军顾此失彼,必然会陷入被动。
于是雍正帝改变了策略,借助雄厚的财力和强悍的兵力,准备一边筑城,一边向前推进,稳打稳扎,最后消灭准噶尔汗国。
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计划,以交通枢纽上的三座大城为核心,将周围的小城连通起来。城池中安置武器和士兵。
有了城池,清军的粮草有了囤积之处,准噶尔骑兵过来骚扰的时候,不仅得不到任何补给,反而会被清军打击。
而且清军据守城内,可以不时伺机劫掠准噶尔的粮草和装备,变被动为主动。
两路清军各司其职。北路清军主要负责筑城,西路清军负责保卫和出击,只要准噶尔的主力前来骚扰,西路军便可以趁势进攻。
待城池建筑完成后,就可以将准噶尔的兵力分割开来,从而各个击破。
这个计划非常周全。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,实际行动中又遇到很多预料不到的问题。
岳钟琪按计划抵达新疆后,得到情报,噶尔丹策零率兵十万,准备攻打吐鲁番。
于是,他将大军分为两路,主动去吐鲁番迎敌,摆开了决战的架势。
可是,噶尔丹策零却并没有按照情报所说的奔赴吐鲁番。他意识到西路清军战斗力很强,不容易对付。
于是,他在吐鲁番一带留下少量兵力。而把大部分精锐都布置在北路清军的必经之路。
岳钟琪所带领的西路大军只遇到了噶尔丹留下的小股部队,不胜其扰。
傅尔丹按计划在乌鲁木齐一带筑城。六月初,傅尔丹抓到了几个准噶尔士兵。
从他们的口中得知,准噶尔三万大军兵分三路要来攻打北路军,可是因为内部协调出了问题,三路大军只有一路到位,其他两路还没到。
当时清军中有谋士怀疑情报是否有诈,毕竟噶尔丹策零狡诈多端,刚刚诈降过。
可是傅尔丹却坚持认为机会来了,亲自带了一万兵力,准备趁准噶尔大军尚未到齐,主动出兵,重创准噶尔。
为了能够一举夺得胜利,傅尔丹的一万兵力全是精锐,几乎是八旗武力的天花板。
傅尔丹一路追踪准噶尔军队,行走了数日都不见敌军踪影。不过,噶尔丹在沿途留下了一些士兵,不断诱惑清军向前追踪。
傅尔丹一直追踪到了博克托岭,这才发现中了噶尔丹的埋伏,噶尔丹带领两万蒙古兵埋伏在山谷中。傅尔丹的一万精兵像饺子馅一样被人包了起来。
清军在撤退时,突然狂风大作,大雨夹杂着冰雹。导致清军惊慌失措,乱了阵型,任由追上来的准噶尔军宰割。
剩余军队行至和通泊时,一些将领趁夜逃跑,还有些蒙古将领投降准噶尔军。
准噶尔军用了此前在俄国俘获的高级“火炮”,就着地形的优势,居高临下炮击傅尔丹军队。清军死伤不计其数。
最后只有傅尔丹带着两千多士兵突围成功,逃出生天。
可是损失了七千的八旗精锐,傅尔丹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煎熬。
接下来他还要面对朝廷的问罪,幸存下来的境遇更为痛苦。
这场战役之后,将士死伤无数。北京八旗家家几乎都有子弟伤亡,全城举办丧礼,家家戴孝,凄惨之极。
雍正更是痛彻心扉,数次流泪不止。
他将失败的责任归于傅尔丹和岳钟琪,将他们问罪关进监牢。
诚然,傅尔丹作为主帅,对此次战役的失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他立功心切,没有吸取噶尔丹曾经诈降过的教训,也拒绝了军中谋士的劝阻。仅仅依靠几个准噶尔士兵的一面之词,就一意孤行,导致全军覆没。
可是,雍正帝作为幕后决策者,对准噶尔知之甚少。既不清楚他们的武器、兵力,也不清楚噶尔丹的性格特点。
当时雍正帝还以大国国力作为出兵的依托,其实他不知道清军的武器已经远远落后于准噶尔。
准噶尔从对俄战争中缴获了很多火炮,而清军持有的却还是简陋的鸟枪。
雍正帝的轻敌是导致了傅尔丹冒进的主要原因。
这场战役,使得大清朝伤筋动骨,颜面尽失。也是雍正帝一生中最大的污点。
可是最惨的还是死于战争中的将士们,那满城的白绢和哀哀的哭声,再也唤不回年轻的生命。
可怜无定河边骨,犹是深闺梦里人。
- 相关评论
- 我要评论
-